撷取霍正斌写的太阳堂砚边闲笔五则足以见他对艺术深炯探究的真知灼见。
“此余已丑所临也,今又十年矣。笔法似昔未有增长,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展卷太息,不止书道。戊戌四月三日。”此为董其昌跋文,(董临《海岳千文》)董是年四十四岁,香光居士感叹,吾读此文更感叹,董香光所言“入古人之室”,其“室”看似是“有”,然是“虚”,他曾言:“晋书无门……”,因晋韵是“虚”,所以难求也。“虚”无门,叩“虚空”门,不知门在何处,所以难焉!寻到门,叩却无声,无声不可入,有声不开,也不可入,一超直入可否?董其昌所求之“淡”,原来是化有为无,有中生无,如禅家饮苦茶,品出淡味,这需多少年得味耶!渐修至顿悟,如松露弹琴,落雪上,雪融见枯枝一弦。今年戊戌,吾生于庚戌年,读此甚太息!太息!望有进。古片记于回故乡火车上。
宋米芾评智永“秀润圆劲,八面俱备”,苏东坡评他“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扬君兄已得智永七分味,在以后学习中,只须保持这种感觉,继续探究其用笔、结字的微妙处,临创结合,同时可习右军的《兰亭序》、二王《尺牍》,用比对、分析的方法来解读二王之法,找出他们的共性与个性,熟练的掌握它法,笔下自然而然就有了我法、我趣了。又读扬君临《兰亭序》,有几个问题希望扬君兄逐步解决的:一、用筆不够沉稳,点画交待不清; 二、笔画迟疑 ,不够爽利; 三、结构欠准确; 四、使转不连贯(使转有二类,笔断势连或有牵丝但要自然带过且有提按,笔画分明,不含糊。),以上四点是我观后感,朱兄所临《智永》与《兰亭》相较,水准不在一个层次,《智永真书》为正行相通,以智永之法写《蘭亭》可得《蘭亭》味的,可一试。
董其昌得淡之味,吾以为“淡”为不多不少之味,饮酒过量则浊,善饮不饮者则薄情,微醺是淡味矣。苏东坡诗文求其淡,他曾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极”正是不多不少也。何为多?何为少?“不极”是多,也是少,"不多不少"是"极"。元郑杓文中曰:“或问《衍极》。曰:‘极者,中之至也。’“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义,“中”为“极”,也为淡者也。
春风江上过,入古街,夜色无声,噫!石板有音,风弹石弦哉?余临老米时,忆起董其昌跋文“狮子捉象必全其力,狮子捉兔亦全其力。……”,“石”重也,风岂可拔石如弦,“兔”之小,狮子为何用大力耶?
董其昌评王安石云:“王介甫‘金陵怀古’词,东坡于壁上观之,叹曰:‘此老狐精也。’……”王安石之书,东坡以“老狐精”喻之甚妙!“老狐精”之意,无须解,解之则“意”尽。董其昌接上文又云:“其推服若此。米元章又称荆公(王安石)书绝似五代杨少师(杨凝式)。苏之词、米之书皆横绝千古,独不敢傲介甫。……”析下文可解“老狐精”之意,何意?米芾言王安石书绝似杨少师,两者绝似处在何处?非形、弗神,指两者皆无定法也。董其昌曾云:“那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粉碎”为打破它神,造吾神。“吾神”可见吾情,“它神”不破,“神”不可变,“吾神”立,形随情而变,随机而变也。苏东坡喻王介甫为“老狐精”,米芾评杨少师绝似王介甫,绝似在何处?余曰:“同为老狐精兮,傅青主也是,然否?”
大字行书,要把集字(仿法帖中的字)转化为“自然书写”才自然,几个字为一组,或一行为一组,“一组”当成一个字写,左顾石盼,又侵又让,这样才有趣,也得势。
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此语近庄。“形质”为物,“神采”为物化之“神”,“神采”无形,“神采”何以得见?冥契者言:“在观月处看星”。“神采”可作“浑沌”解,浑沌为虚空,不可见,因“内相”互化也。浑沌为实在,不可割,其“实”在刹那间迁移,在旋转中转势,以气运实也。“虚”与“实”为用笔之法,用“虚”、用“实”抑或“虚实兼用”,然,三者皆为可见之法,“法”生“形”,重“形”而“神”灭也,如以“神”舍“形”非“浑沌”境,无“虚实”之念,无彼此之分,“彼”、“此”互生,随波逐浪,任其“浑沌”,“神采”自生焉,王僧虔所言“神彩为上”,其“神彩”为主体,“形质次之”,其“形质”为本体,本体在主体之中,王僧虔言“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兼之”两者不废是也。庄子所言:“空虚不毁万物为实”,“空虚”有“物”为“实”,“空虚”废“物”为“坠空”,“实虚”共在为浑沌,也为“神采”。
我们对艺术的学习,都需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不知→知→超越认知→主客(物我)相融,达此贯通、相融之境的过程可与我们书法学习相印证。学习书法首先要认识“法”,知“法”再究其理,知其理,才有可能不囿于“法”达其“无法”。此无法不是不知,而是熟知之知,是法的上升或者说是法隐遁于理之中。法隐于无法之中,出其神韵,其神韵朗现天之理,天之理为万物之理,也是所有艺术的通理,艺术类别不同,但理同,读疱丁解牛故事一则,觉得事事有道,万道归一,物物皆有情。
中国文字中的词汇,表意指向性是多维度的,如书法讲“虚实”,把“虚实”一词,当作技法来解释,就是用笔要有轻重,这是把“虚实”之意做可见之面来解读,我们可称其为“外在的虚实”。在外在下面,还有另一层意思,可解为“隐显”,“虚”为隐、“实”为显,虚实浑然,神采出也。董其昌书法求“淡”,其“淡”之意,应是“实”(形)隐,“虚”(神)生,我读董其昌翰札,会有时隐时显之感,此种感受,可用秋虫破夏云来喻之,将至的秋天,夏日即将远去,以秋虫之鸣告之。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他的写照,难怪人们都称他是有品味的人。
文章来源:中国网•东海资讯
作者:栾新秋